实验室建设咨询 »首页»其他服务»实验室建设咨询
实验室建设咨询
2015-09-20 19:17:19
   
 信息技术产品检测实验室的能力建设
1 信息技术检测需求
1.1 产品质量测试
      信息技术终端(服务器、网络设备、工作站、外部设备、票卡等)、UPS等信息技术设备、软件产品及应用系统的质量检验。
1.2 信息技术系统模拟测试
      信息技术终端(服务器、网络设备、工作站、外部设备等)等信息技术设备、软件产品及应用系统接口、协议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的实验室模拟测试。
2 检测实验室分类
2.1按功能分类
      第一方检测实验室:供方(产品生产过程的检验,包括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的进厂检验、生产流程中的半成品的过程检验、成品的交收检验);
      第二方检测实验室:顾客(采购时,产品关键指标的验货检验或第三方检测数据的有效性验证);
      第三方检测实验室:面向社会公平、公正、公开为第一方、第二方提供产品质量验收检验、仲裁检验、认证检验等技术服务。
2.2 按管理分类
      第一方检测实验室:供方(产品生产过程的检验,包括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的进厂检验、生产流程中的半成品的过程检验、成品的交收检验)自用,其能力可以通过或不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管理委员会(CNAS)认可(认可标识见图1);
      第二方检测实验室:顾客(采购时,产品关键指标的验货检验或第三方检测数据的有效性验证) ,其能力可以通过或不通过CNAS认可;
      第三方检测实验室:面向社会为第一方、第二方提供产品质量验收检验、仲裁检验、认证检验等技术服务,检测能力必须通过国家计量认证(CMA,认证标识见图2)、检测授权(CAL,授权标识见图3) ,可以通过或不通过CNAS认可。
        
图1 CNAS认可标识      图2 计量认证标识         图3 授权标识
2.3 获认可的实验室的总体情况
      截至2015年6月30日,CNAS累计认可实验室6678家,其中检测实验室5603家、校准实验室778家、医学实验室186家、生物安全实验室63家、标准物质生产者11家、能力验证提供者37家。
3 实验室的场地要求
3.1 实验室外部环境的要求
      实验室周边的振动、电磁辐射、防水等必须符合出具公正检测数据的要求,不得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2 产品检测实验室的布局
3.2.1  信息技术设备检测实验室用房
3.2.2 信息技术 (票卡)检测实验室用房
3.2.3 信息技术软件测评实验室用房
3.3 信息技术系统模拟测试实验室的布局
4 检测设施与设备要求
4.1 电源接地、负载
      检测实验室的电源接地(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保护接地等四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值应≤1Ω)、电源负载等符合实验室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检测要求。
4.2 空调系统
      检测实验室的空调系统满足实验室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检测要求,特别是检测对温、湿度有明确要求的检测室要进行专门设计。
4.3 检测设施
      电波暗室的空间(长、宽、高),消声室/半消声室空间(长、宽、高),振动台、冲击台地基抗振动强度等必须满足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检测要求。
      图6 产品EMC 测试用10米法电波暗室(略)
      图7 产品噪声测试用消声室(略)
      图8 产品气候环境试验箱(略)
      图9 产品三综合环境试验台(略)
4.4 检测平台
      信息化系统互联互通(软硬件接口与协议兼容性、功能等)的检测平台、LC互联互通(软硬件接口与协议兼容性、功能等)检测平台、SC互联互通(软硬件接口与协议兼容性、功能等)检测平台、……,必须满足对信息技术产品的互联互通检测要求。
4.5 检测设备与工具
      产品外观与结构、性能、功能、噪声、电源适应性、安全性、电磁兼容性、气候环境适应性、机械环境适应性、可靠性等的检测设备及软件工具等必须满足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检测要求。
5 关键人员的能力要求
5.1 技术负责人
      全面负责检测实验室的技术工作,具有调动实验室人力、设备、资金等资源的授权,可以是检测实验室主任兼任。
5.2 质量负责人
      全面负责检测实验室的工作质量,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定期向检测实验室主任和技术负责人报告检测工作质量情况。
5.3 授权签字人
      对检测报告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对签发的报告签字确认,对发出的检测报告的有效性负责,具备技术能力和资格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可以兼任。
5.4 检测人员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依据质量体系文件规定的职责,按照认可标准、“测试规范”、“操作规程”进行检测、试验工作,对检测、试验数据的准确性负责,根据实验室业务量配备足够数量的检测人员。
5.5 质量监督员
      了解检测目的、熟悉检测方法和流程,掌握检测结果的评审技巧,对所监督的检测人员的作业实施检测全过程的监督并形成记录,根据实验室业务量配备足够数量的质量监督人员,具备技术能力和资格的检测人员可以兼任。
5.6 样品管理员
      负责抽(送样)样品的登记、编号、留样、发放和处理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期限保存样品,做好登记和处理工作;对保存样品的损坏、丢失和保管不善负完全责任,根据实验室业务量可设兼职或专职。
5.7 仪器设备管理员
      正确识别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要求和运行状况;建立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量具的台帐、档案;维护仪器设备(标准物质) 、量具台帐、档案的有效性;负责制定仪器设备溯源计划、周期检定计量计划;监督仪器设备的自校(验证)、维护和期间核查;负责仪器设备的借入和借出;组织仪器设备的维修,根据实验室业务量可设兼职或专职。
6 检测实验室的管理体系
6.1管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CNAS—CL1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电磁兼容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
      《CNAS—CL4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软件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等。
6.2认可标准
      GB 4943.1-2011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2829-2002 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 2423.1~1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系列标准;
      GB/T 5080.7-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 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GB/T 17618-1998 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7626.2~1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系列标准;
      GB/T 18239-2000 集成电路(IC)卡读写机通用规范;
     GB/T 23647-2009 自助服务终端通用规范等。
6.3组织机构
      图10 检测实验室组织机构图(略)
6.4实验室认可(CNAS)
      CNAS实验室认可:从人员、场地、仪器设备、管理体系和检验过程等多方面确认实验室管理能力是否符合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及相关应用说明的要求。由CNAS组织考核授权,通过后可按规定使用CNAS标识。
6.5计量认证(CMA)
      CMA资质认定:通常称为计量认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要求,向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实验室必须获得的资质。具有CMA资质认定的实验室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具有法律效力。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考核认定,通过后可按规定使用CMA标识。
6.6审查认可授权(CAL)
      国家CAL 实验室授权: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审查认可授权,通过后才能承担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仲裁检验任务。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审查认可授权,通过后可按规定使用CAL标识。
6.7实验室管理文件
6.7.1 质量管理文件
      a) 质量手册(包括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 程序文件
      c) 作业指导书
      d) 记录表格。
6.7.2 技术性文件
      a) 适用的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b) 实验室编制的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质量控制规范、技术标准、检验规范、质量计划、管理规定等。
6.7.3 外来文件
      a) 来自实验室外部的法律、行政法规、技术标准、主管部门文件;
      b) 顾客或供方提供的图样、技术资料、合同、协议、业务往来文件、安全保证文件等。
6.7.4 财务管理文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的实验室财务管理制度。
6.7.5 人力资源管理文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6.7.6 其它管理文件
      确保实验室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编制的其它管理性文件。
7 检测能力建设的建议
7.1 明确建设目标
      在决定建设信息技术产品检测实验室前,首先应明确建设目标,检测服务对象仅仅是针对本地信息技术招标入围检测(第一方验货检测,可以不用通过CNAS、CMA和CAL认证,可降低成本)还是面向区域或全国做信息技术检测(第三方认证检测,必须通过CMA和CAL认证,需要有时间和人力资源成本),目标定位决定了实验室能力大小,从而决定了实验室建设所需的资金投资规模,因此明确建设目标非常重要。
7.2 控制投资规模
      运行好一个信息技术产品检测实验室,一是要有足够的样品存放库房和检测场地,二是需要专用的检测环境和高精度的检测仪器设备,三是要有高水平和高技能的检测技术人员,四是要有运行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如果检测实验室既要做“信息技术软硬件产品的常规测试”又要做“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软硬件产品接口与协议兼容性的模拟测试”,一次性投资将是巨大的,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和检测技术人才,实验室建设投资越大未来的有效运行风险也越大。
7.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为了降低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产出风险,公司为有检测实验室建设需求的单位提供技术咨询。
Copyright@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备案序号:京ICP备11006541号